【週四老字號】當年新聞中「可能殘廢」的四海幫兄弟 而今成港式飲茶老闆

台北西門町的「金獅大酒樓」,是台灣少數仍保留茶車的老港式飲茶餐廳。
現任老闆娘鍾素梅說:「第一任老闆徐信山是台北市『第一酒店』總經理,起初,金獅樓生意不錯,他到對面再拓點,也賣港式飲茶、粵菜,隔路打對台,生意開始下坡。」
後來,徐信山積欠大筆債務,把店面和債務讓給許姓友人,鍾素梅說:「我那時只是金獅樓的出納,第二任許老闆也無力處理,便找他的朋友『奮哥』幫忙,同時提拔我一起經營,還將股權分批轉售給我們,我很感念。」
甚少對外露面的「奮哥」,本名叫陳自奮,是外省掛的兄弟,六十年前,曾參與創建四海幫。
聲音宏亮的奮哥,不似七十七歲的長者,他在央求下接下本刊專訪時表示:「我不懂帳,錢的事都交給鍾姐打理;我只秉持著:不論是白道、黑道,起頭要正,一斜,愈走愈斜,混(幫派)也是這樣,規規矩矩才生存得久;你看這酒樓不大,員工一勾心鬥角,這店就毀了,所以我接手後,不養心腹、不偏私。」
奮哥又說:「我以前沒做過吃的,但天天看就懂了!每天一早八點到酒樓,先巡邏,軍人想升官,就要到部隊,我開酒樓,當然要進廚房、上菜市場!」但幫派要角怎願放下身段?奮哥說:「買菜很光榮啊!我會還幫忙煎蘿蔔糕哩。」
問起腳何時受傷,奮哥不說;想多聊四海幫的往事,奮哥大聲吐了一句:「以前…不談以前!」回頭翻閱老新聞,才知道奮哥二十來歲時,在台北市東方飯店門口被仇家連砍四刀,以右腿膝部的一刀最為嚴重。
當年報導裡「可能殘廢」的年輕人如今前額有些禿了,也天天煮著羊肉湯、牛肉湯,「這兩年,我煮牛肉湯、羊肉湯,放入枸杞、淮山、白蘿蔔、番茄、豆皮清燉,可是日日都有客人訂。」(更多內容詳見745期老字號單元,撰文:財經人物組)
https://www.nextmag.com.tw/realtimenews/news/25316001
《老字號》江湖是非盡成味 金獅大酒樓
創於1979年的「金獅大酒樓」,是台北西區現存最老的港式飲茶,好滋味背後,更有江湖傳奇。
揭開神秘面紗,酒樓曾二度易主,最後由金盆洗手的四海幫創幫元老陳自奮(奮哥)、出納鍾素梅在1985年合力頂下,二人治軍嚴謹,已故四海幫創始人馮竹語、竹聯幫精神領袖周榕,都曾是座上賓。
挺過日營收僅數千元的SARS低谷,當年道上的兄弟也日漸年邁,殺氣成了和氣,而那浮誇的金龍紅柱,還要為他們留住昔日輝煌。
來到台北西門町的「金獅大酒樓」,隨意攔下客人,就有好故事,她花名彥君,說是紅包場頭牌,雖已中年輕微發福,穿著黑紗、紮起馬尾,風姿還可窺一二,陪幾位老聽友來此,腐皮蝦捲、鳳爪、腸粉,原本已微甜的港式點心,經她聲音催化,好像又沾了蜜,見我聽得入迷,她嗲了句:「我把這兒當自己家啦!」
舊時光 金龍紅柱
揀個位子坐下,周五傍晚,酒樓人潮湧現,大紅梁柱,牆上兩條金龍張牙舞爪,關公神案居中,茶車來回逡巡,差點以為自己走入老派香港茶樓──剎時,霹靂一聲「為什麼讓客人坐這麼久還沒上茶?」
扯開嗓門說話的鍾素梅,圍著披肩,華麗出場:「我是這兒的老闆,大家叫我『鍾姐』。」六十五歲的臉龐,映著翡翠珠光,並不顯老,受訪時,老客人遞來帳單,她眼皮子一眨,頷首一笑,零頭才能略去。
回過頭,鍾素梅比劃起店內的茶車,如今在台灣已十分稀罕:「點心一放上車,半小時後,甜味流失,賣相也變差,所以生意一定要好;假日時,有三台蒸籠點心車、腸粉車、小菜車、滷味車、甜點車上陣,老客人就喜歡眼見為憑。」…

▲關公神龕仍舊屹立,顯示老店的江湖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