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健康局水產食用建議原文
https://www.health.ny.gov/environmental/outdoors/fish/health_advisories/regional/new_york_city.htm
紐約“叫停蟹黃”是怎麼回事?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美國紐約市衛生局“叫停華人吃蟹黃”,因為“其中含有很多化學污染物”。此消息一出,不少國內的消費者也跟著緊張了起來,螃蟹上市的季節又快到了,難道美味的蟹黃真的不能再吃了嗎?
紐約市衛生局“叫停”了蟹黃嗎?
首先,對於合法捕撈的水產品,政府不可能真的作出強制限制食用某些部位的規定。因此,與其說紐約市衛生局“叫停”了蟹黃,不如說是他們通過健康教育的手段,向當地民眾提出了一些不要吃蟹黃、蟹膏的建議。
在紐約市衛生局的網站上,我們可以找到他們對特定水域中某些魚、蝦、蟹的食用限制建議,其中也確實提到了螃蟹的腺體(包括蟹膏和蟹黃)。不過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些建議針對的主要是當地特定水域中的野生水產,它們並不適用於其他地區或養殖的水產品。
這些限制食用的建議是根據當地的污染物監測數據得出的。在水體存在污染的情況下,生活在其中的魚、蝦、蟹等水產品確實會從中富集污染物,其中最典型的包括甲基汞、鎘、多氯聯苯和二噁英等。污染物的存在對健康不利,而這些水產品又是非常好的營養來源。這時就需要對污染物的含量進行調查,並進行風險和收益的權衡。美國環保局有專門的魚類消費建議“Fish Consumption Advice”,各州和地方政府也都會根據當地的監測結果,給出更加具體的建議。有些建議會非常詳盡,具體到水產的品種、大小或重量、捕獲的水域、特定人群、吃什麼部位、吃的頻率和量等等。
你能看見的是紐約市的藍天白雲,看不見的是沉積在水底的“黑歷史”。紐約是美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但多年的發展也給當地環境留下了很多污染物的積累。這些污染物逐步沉積在海底和湖河底泥中,生活在這裡的甲殼類、軟體類動物以及魚類就會從食物鏈中富集污染物。
由於工業污染嚴重,紐約市衛生局對當地水域的野生魚、蝦、蟹給出了很多限制食用的建議。這些建議並非只針對螃蟹或蟹黃,有大量魚類也被建議不要食用或限制食用量。這裡對螃蟹給出的普遍建議是不要吃腺體(蟹黃、蟹膏)和蒸蟹的水,因為有機污染物多富集於此。不過,某些地區的藍蟹肉一般人群每個月可以吃4次,每次吃6只,差不多平均一天一隻的量已不算少。
“野生”是關鍵
美國不少人有外出釣魚、釣螃蟹的習慣, 紐約市水產限制食用的建議也完全是針對當地野生魚、蝦、蟹的。而在中國,我們所吃到的螃蟹基本都來自人工養殖。
與受污染的水體相比,養殖環境的水質更容易控制,而且養殖蟹的生長速度快,富集污染物的時間也比野生蟹短,因此養殖蟹在這些環境污染物方面的風險較小。當然養殖蟹也有養殖蟹的問題,比如抗生素等藥物殘留。
對於迷信“野生”、“天然”、“散養”的消費者來說,這次事件又提了個醒。野生環境中的風險來源往往更加複雜,而養殖環境的風險更為可控。
國內的水產品要擔心污染嗎?
在國內,水體污染的情況同樣存在,珠江口、長江口等個別水域也多次出現水產品重金屬超標等問題。但由於養殖環境相對好控制,因此總體風險並不大。
2011年的一項研究表明,萊州灣及東營近岸海域魚、貝、蟹、蝦等235個生物體樣品中,多氯聯苯含量處於較低水平,而六六六、滴滴涕與同類研究相比處於中間水平,各種污染物含量均低於世界各國的食品安全限量。以美國環保局推薦方法評價,僅有滴滴涕含量存在一定健康風險。另一項研究對北京22種市售蝦、蟹及貝類樣品中的汞進行測定,總體含量水平較低。估算出的膳食攝入量大約佔安全量(PTWI)的16%,相對還是比較安全的。
話雖如此,但監測並控制污染依然十分必要。
蟹黃還能吃嗎?
紐約市的水產消費建議僅僅適用於當地嚴重污染的水體環境,在美國其他地方可能並不適用。這些建議針對野生水產品,當然也不適用於國內的養殖蟹。
在國內,很多消費者吃螃蟹主要集中在中秋前後,短期內的食用量可能比較大,但全年平均下來攝入量還是較少的。雖然內臟通常是污染物相對集中的部位,但考慮到養殖蟹的富集情況較輕,成人一般不足為慮。不過對於兒童、孕婦,還是適當少吃為好。至於號稱“野生”的螃蟹,消費者在選擇時應該更加謹慎一些。
附圖:紐約對水產品食用的具體建議
本文原載於作者微信訂閱號“食品那些事兒”,本站發表時略有修改。
(編輯:窗敲雨)
本文版權屬於果殼網(guokr.com)
http://www.guokr.com/article/440380/
紐約叫停吃蟹黃| 你還能愉快地吃螃蟹嗎?
百度健康 · 2015-06-09 18:13
吃或不吃,需要權衡
魚、蝦、蟹等水產品確實會從水體中富集污染物,其中最典型的是甲基汞、鎘、多氯聯苯、二噁英等。儘管污染物對健康不利,但這些水產品是非常好的營養來源。這時就需要做“風險 - 收益權衡”,也就是確保營養物質帶給健康的益處大於污染物帶來的健康風險。
為此,美國環保局建立了專門的魚類消費建議“ Fish Consumption Advice ”,指導消費選擇。各州和地方政府會根據自己的監測結果,給出更具體的建議。有些建議非常詳盡,具體到水產的品種、大小或重量、捕獲的水域、特定人群、吃什麼部位、吃的頻率和量等等。那紐約市衛生局為什麼建議不吃蟹黃呢?
中槍的不僅是螃蟹
你能看見的是紐約市的藍天白雲,看不見的是沉積在水底的“黑歷史”。紐約是美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但多年的經濟發展也給當地環境帶來了很多污染物的積累。這些污染物逐步沉積在海底和湖河底泥中,生活在這裡的甲殼類、軟體類動物以及魚類就會從食物鏈中富集污染物。
其實紐約市的消費建議並非針對螃蟹或蟹黃,由於工業污染嚴重,有大量魚類也被建議不要食用或有限食用。對螃蟹給出的普遍建議是不要吃腺體(蟹黃、蟹膏)和蒸蟹的水,因為有機污染物多富集於此。但是某些地區的藍蟹肉一般人群每個月可以吃 4 次,每次吃 6 只,差不多平均一天一隻的量已不算少。
野生才是關鍵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美國不少人有外出釣魚、釣螃蟹的習慣,政府對於這些捕撈行為有法律限制。但合法捕撈的水產品,政府不可能限制食用,更不可能婆婆媽媽到禁食螃蟹的某一具體部位。紐約市主要是通過健康教育的方式,建議大家不要吃蟹黃、蟹膏等內臟部位。
更重要的是,這些消費建議主要針對來自天然水體中的野生魚蝦蟹。國人愛吃蟹,尤其是大閘蟹,但野生的根本不夠吃,且難以滿足膏滿黃肥的要求,所以基本靠養殖。紐約市附近水體污染多年,怎麼能跟養殖環境的水質相提並論呢?而且養殖蟹生長速度快,富集污染物的時間也不如野生蟹。當然養殖蟹也有養殖蟹的問題,比如抗生素等藥物殘留。
對於迷信野生、天然、散養的消費者來說,這次事件又提了個醒。野生環境中的風險來源往往更加複雜,而養殖環境的風險更為可控。
我國水產品污染狀況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了幾十年,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珠江口、長江口等個別水域也多次出現水產品重金屬超標等問題。但由於養殖環境相對好控制,因此總體風險並不大。
2011 年的一項研究表明,萊州灣及東營近岸海域魚、貝、蟹、蝦等 235 個生物體樣品中,多氯聯苯含量處於較低水平,而六六六、滴滴涕與同類研究相比處於中間水平,各種污染物含量均低於世界各國的食品安全限量。以美國環保局推薦方法評價,僅有滴滴涕含量存在一定健康風險。
另一項研究對北京 22 種市售蝦、蟹及貝類樣品中的汞進行測定,總體含量水平較低。估算出的膳食攝入量大約佔安全量( PTWI )的 16 %,相對還是比較安全的。
螃蟹黃還能吃嗎?
紐約市的水產消費建議僅僅適用於當地嚴重污染的水體環境,在美國其他地方可能並不適用。這些建議針對野生水產品,當然也就不適用於國內的養殖蟹。
我國消費者吃螃蟹主要集中在中秋前後,短期內的食用量可能比較大,但全年平均則可忽略不計。雖然內臟通常是污染物相對集中的部位,成人應該不足為慮,但對於兒童、孕婦還是少吃為好。至於號稱“野生”的螃蟹,消費者應該更謹慎些哦。
http://www.wtoutiao.com/p/g89zO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