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4 07:32聯合報 記者蔡容喬╱即時報導
51歲「型男」醫師邱顯學擁有中西醫雙執照及腦神經專科訓練,曾任高雄長庚中醫病房主任,專長是治療腦中風。今年3月以來,他出書、上遍談話性節目侃侃而談,很難想像,10年前在工作崗位上中風的他,歷經中風當下持針自救、2周後上班、積極復健4個月出國開會等過程,竟在最近密集上電視大談中風經歷之際,發現自己罹患鼻咽癌三期,「還有什麼比這個更戲劇化的!」
41歲那年,邱顯學忙著看診、寫研究計畫和進修,正值人生中最忙碌也最意氣風發的階段,卻在趕著去參加醫院腦中風會議的路上中風了,中風當下他以專業自救,用還能動的左手持針插入後腦勺穴道自救,4天就能下床來回行走,2周後已回醫院看門診,復健4個月後大致恢復,還能出國參加醫學會議。
聽到如此戲劇化的過程,大家總是充滿好奇不斷提問,邱顯學則是不厭其煩、一次又一次地複述當時的情境、細節、個人感受,更不忘親身示範直線行走等動作,展現他在中風後積極復健的成果。邱顯學說「能救一個是一個」,只要有人聽了他的故事,因此對自己身體狀況更有警覺,哪怕是中風了,把握復健黃金期,也有機會重拾日常生活功能,讓別人看不出曾是中風一族。
身為一位走出中風陰霾的醫師,這10年間邱顯學儼然成為對抗腦中風的最佳代言人,他更離開醫學中心自行開業,希望能以畢生之力建立一家完全中醫醫院。邱顯學表示,雖然患者中風第一時間不一定有像他一樣的專業能針灸自救,但透過中醫診治,輔以現代檢查儀器的判斷,能夠幫他們更早注意身體的「亞健康」狀態,遠離中風危機。
不過,邱顯學充滿戲劇性的人生故事尚未結束,就在5月初密集上節目打書期間,邱顯學因感冒拖了1個多月沒好,發現鼻水內有血絲,驚覺不對勁趕緊就醫檢查,確定10年前腦中風隨堂考滿分的他,竟罹患了鼻咽癌三期。慶幸癌細胞尚未轉移的他,目前已積極展開治療,每隔幾天就在臉書寫下抗癌日記。
中風後相隔10年又罹癌,邱顯學顯得豁達,「這是老天給我的考題,躲不掉」,搭配西醫治療外,他也當起神農氏,自行調配抗癌藥物「試藥」,「以前不攻癌症治療,自己得癌症,試過後才好拿捏給病人吃」。他打趣說,之前新書書名叫「5點02分,我中風了」,很多人就鼓勵他要在抗癌成功後,活著寫第二本續集「9點02分,我罹癌了」。
邱顯學小檔案
現職:中一苑中醫診所院長
年齡:51歲
學歷:
●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班
●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系學士
專長:腦神經專科、中醫針灸
興趣:音樂、運動、電影、聊天、研究、看病
經歷:
●高雄長庚中醫病房創房主任、腦中風中心成員
●美國洛杉磯健康大學訪問學者客座教學
●西醫腦血管疾病住院中醫會診試辦計畫召集人
反省「壓力+錯誤飲食」害自己41歲腦中風...腦神經科醫師:中風之後,我不吃這3種食物
2019.03.19
邱顯學
壓力+飲食不當=引發腦中風的危險因子
退伍後我到林口長庚中醫部擔任住院醫師,一年後轉申請到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科,住院醫師超時工作如同跑馬拉松一般,有時為了可以休連假而調配值班,必須從週六的早上7點開始上班,一直到週一下午的5點才能下班。
奇怪的是,連續上班58個小時,或是值夜班時被護理站叫醒個4、5次,我的鼻炎、氣喘竟然也沒什麼發作,頂多就是睡眠不足,開晨會進行病例討論時腦筋打結。住院醫師超時工作,造成失憶、猝死的悲劇時有所聞,但對我來說,這正是實踐小時候體弱多病,所以希望自救救人的心願,即便任務再多、工作再忙,身心還是有著生活踏實的舒暢。
之後因為想回鄉發展,我申請到高雄長庚中醫部,在中西醫專科共訓的制度下,取得神經專科醫師的中西醫執照後,歸建中醫部針灸科。回家鄉服務是心之所嚮,在高雄長庚的打拚過程雖然疲累,但過敏體質在此期間已改善9成以上,只有偶爾太疲憊,在深睡時有點哮鳴,或是偶爾手肘皮膚炎處有些發癢,鼻炎症狀倒是完全沒有發作過。
就我自己的經驗是,「忙碌」不一定是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從當兵到住院醫師時期,我的生活忙碌但還算是身心健康。一直到2008年底,我急切的想要在自己40歲時有更多作為,戮力推動各種與腦中風相關的中西醫合治臨床研究與計劃,一口氣拚了包括國健局、衛福部(前衛生署)、國科會等共五個計劃專案,還投稿二份醫學論文開始,心理上承受莫大的壓力。再加上當時我還是成大醫工所的博士生,分身乏術之下,飲食又回到大學那種抓個麵包、喝杯咖啡解決一餐的狀態。簡單來說,當時我的身體情況就是處於一種心理壓力奇大,但又營養不良的狀態。
身為中西醫合治的腦神經專科醫師,我並非沒有風險意識,為了不加重自己的精神壓力,索性向已讀了二年的成大醫工所博士班辦休學,想趁著2009年的農曆年假好好休息、放鬆。沒想到,才過完農曆年假,2月25日我就腦中風了。
追溯我的致病因子,勉強算是有家族史,兩位祖母、一位祖父以及家父,都有腦中風史,而且三代腦中風的年紀,有年輕化的趨勢。但是,除了家族史之外,藉由個人的生活與工作簡史,探究自己的健康狀態與41歲就腦中風的可能關聯,我認為「心理壓力」加上「飲食不當」,就是引發腦中風的危險方程式。
中風之後,我禁絕食用精緻麵包、奶茶、拿鐵等混合性飲料,因為吃了這些東西不僅會忘記正餐的可貴,也容易引發胃脹或胃食道逆流。以時下的生活型態來看,對於人體來說,正餐或點心其實已難區分。因為在米麵食的正餐外,商業化的食品隨手可得,像是速食、泡麵、麵包蛋糕、拿鐵、奶茶類等飲料都含括在內。
人是哺乳類動物,所有哺乳動物都有類似的生理恆定機制,透過遺傳因子的表現,從胚胎到死亡,舉凡循環、消化、呼吸、免疫等系統都是自動化持續作業;這些恆定的生理時鐘,透過自律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調節身體各組織和器官的運作。
由於生理恆定機制,大多數哺乳動物可能因為對未知的環境適應不良而無法生存。但是,善於挑戰與探索未知的人類,卻運用科技的輔助,不斷的以基因改造原物種的某些特質,以化學物質填補食材的缺陷,對動植物進行改良與創新,以滿足(瞞騙)人類自己的味嗅覺。
這些「被改變」後的食物,對人體來說就是一個未知的環境。一般人是否思考過這些被改變後的食物對消化系統的影響?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這句流傳已久的通俗諺語,適切表達了這些被改變後的食物對身心的長期影響。
常見謬誤,腦中風與體型無關
民眾對腦中風的常見謬誤,就是以為胖子容易腦中風。一般認為肥胖是代謝異常的代表,有了「三高」便離腦中風的風險更近,然而在臨床上,腦中風與體型無相關性,常常是病患在腦中風時,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的潛因素存在。
所謂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統稱「代謝症候群」,是身體循環系統出現障礙的主要危險因子。的確,全世界腦中風預防的大型研究結果,幾乎也都與代謝症候群有關,避免或延遲代謝症候群的出現,是每個人都該注意的事。
一般來說,BMI(Body Mass Index)值超標和代謝症候群有較大的關聯,但並不代表胖子一定就會腦中風。不過,由於近年來以身體質量換算為準據的BMI,已成為評估是否發展成代謝症候群的一個預測值,還是鼓勵大家要時時檢視自己BMI的參考值。
大部分民眾只知道心肌梗塞的致命性,卻忽略了腦中風的致殘性。腦中風病人需付出的康復代價,除了長期投入與復健相關的人力、物力以外,再加上照顧失能者所必要的家庭照護者,衍生出兩個生產人力的損失,開銷遠比心肌梗塞的相關處理費用要高,這些都是國家社會家庭的長遠負擔。
對腦中風常見的5大誤解
1.胖子容易腦中風 X
腦中風與代謝症候群相關,而非對應病患的體型。
2.冬天容易腦中風 X
腦血管疾病患者的好發期,通常是在春夏或秋冬季節交替時。
3.飲食清淡或素食就不會腦中風 X
健康的身體,營養必須均衡,過少的油脂、水分、肉類(必需氨基酸)都會造成血管質變。
4.下班後運動就不容易腦中風 X
工作壓力與疲累的舒緩,應該以軟式的休閒活動為主,身心疲憊之下運動除了容易發生意外,還可能造成心腦血管休克。
5. 家族有人腦中風,我一定腦中風 X
家族遺傳體質並非決定腦中風的主要因素,雖然比一般無家族遺傳者多,但沒有必然性。
責任編輯:歐陽蓉
核稿編輯:洪婉恬
書籍簡介
下午5點02分,我中風了:中西醫雙執照、腦神經專科醫師的親身經歷告白
作者: 邱顯學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19/03/20
語言:繁體中文
購書連結
邱顯學
中西醫雙執照/腦神經專科醫師
曾任高雄長庚中醫病房創房主任七年,美國洛杉磯健康大學連續二年訪問學者客座教學,及開辦西醫腦血管疾病住院中醫會診試辦計劃的召集人六年,現任中一苑中醫診所院長。
為台灣少數受過西醫腦神經科專業訓練並且擁有雙執照的中醫師,更是腦中風中心成員。從醫以來致力於研究中西醫防治中風之道多年,卻難逃中風的魔爪,於41歲腦中風。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spx?id=25269&type=Blog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