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實證較清楚的保護和修復成分不少,皮膚科醫師建議購買前,認真閱讀成分標示。(記者羅沛德攝) |
肌因、DNA修復… 名詞炫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坊間很多宣稱可修復皮膚、甚至再生的保養品,價位高,成分也很神秘,但民眾無從確知是真或假?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皮膚科主任邱品齊提醒,不要被「肌因」或「DNA修復」等名詞給迷惑了。
現代人追求速效、喜新厭舊,化妝品基本的潤膚保養功能已經沒什麼吸引力,廠商於是另外創造出「促進修復」、「延緩老化」等功能,邱品齊昨在再生醫學學會學術研討會上公開解析這類保養品的成分玄機,並質疑胜肽、生長因子、修復酵素等保養成分的實際效果。
邱品齊指出,胜肽、生長因子、修復酵素的相關研究,都只是體外層級的細胞測試,就是將高純度成分直接加到細胞培養皿。研究結果無法類推到這些成分的保養品應用在人體的效果,長期使用的副作用也還待確認。
例如,胜肽結構非常不穩,很容易被水解,但製成保養品勢必添加水、油、防腐劑,此時胜肽究竟變化成什麼樣子都是個問號,更難推論作用。
胜肽、生長因子… 效果待確認
至於「生長因子」,分子大、吸收不易,而且作用需謹慎調控,長期刺激細胞會有什麼結果也是未知。
萃取自藻類、細菌的各種「修復酵素」,多數宣稱可進入「基因」促進修復,事實上,保養品能滲進皮膚的比率不到一%,就算厚厚地敷上一層,頂多也只到五%,想要讓有效成分穿越人體組織直入基因,難度實在太高了。
邱品齊表示,臨床上實證較清楚的保護成分包括凡士林、乳油木果油、氧化鋅和高分子聚合膜;較有效的修復成分則有玻尿酸鹽、蘆薈萃取等。他建議消費者購買前認真查看成分。
品名作文章 醫師:誤導消費者
邱品齊批評說,現行法規不允許保養品宣稱有抗老、凍齡、再生、修補、重建等「功能」,結果不少廠商故意改在「品名」上作文章,刻意誤導消費者。他建議政府對「保養品」、「功能性保養品」、「藥妝品」、「藥品」的歸類、效用證實,都要在法規上有更明確的定義,消費者才不會看得一頭霧水。
食藥署副署長姜郁美表示,目前正在研擬修正化妝品衛生管理條例草案,歡迎各界提出建議,讓管理更臻周延。
皮膚修復好貴 缺實證效果未知
|
|
||
坊間促進皮膚修復保養品種類多且價格高。皮膚科醫師邱品齊說,「(月生)(月太)」、「生長因子」、「修復酵素」修復保養品效果仍未知。 台灣再生醫學學會學術研討會今天舉行,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皮膚科主任邱品齊報告「促皮膚修復化粧品之現狀簡介」。 邱品齊說,過去化粧品強調遮蓋修飾,現今潤膚保養是基本常識,隨時代及科技,坊間出現許多促進修復產品,而臨床上相關產品不多,不過修復議題在保養品市場非常受到重視,也出現許多強調修復功能高價產品。 他說,坊間標榜含「(月生)(月太)」、「生長因子」、「修復酵素」的修復產品至今相關研究文獻不多,也都只是體外細胞研究,但沒有加入其他成分,然而保養品都是很多成分,混合一起也會讓效能減弱,也無法類推或應用在皮膚修復。 另,法規對於生長因子使用在皮膚的規範力弱,也沒有限定修復酵素的醫療用途,因此讓廠商有模糊空間,也易造成民眾困擾。 邱品齊表示,生長因子前身是(月生)(月太),(月生)(月太)效果有限,且其結構的分子組合是不穩定,容易被水解,因此難達效果;生長因子分子大、吸收不易需調控。 邱品齊指出,民眾對於「陌生」、「新的」名詞或形容詞就會覺得很厲害、很神,日前購物台銷售4GF,就是把4種生長因子加在一起,但是這不是辦家家酒,每項對細胞修復是不同的。 邱品齊說,雖然法規沒有禁止前述產品,不過的確還有很多缺乏實證資料,提醒想要使用的民眾「不要期待過高」。 邱品齊舉例具修復功能的成分包括金屬類鹽類(鋅、銅、錳)、雷公根萃取、蘆薈萃取、甘草次酸、維他命A、B3、B5、C、E等,而且文獻討論也比較多。 邱品齊指出,皮膚本身就有修復功能,因此只要做好保濕及防曬,若有傷口則給予油脂類保護,例如凡士林,只要皮膚自己保護好了,就會啟動修復功能。 【2014/02/22 中央社】 |
全文網址: 皮膚修復好貴 缺實證效果未知 | 生活 | 即時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9/8503538.shtml#ixzz2u7MRUPbi
Power By udn.co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