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4

排水孔內空氣有限

〔記者陳鳳麗/南投報導〕「浴室排水孔是生命線」議題8年前在網路引發熱烈討論,這個話題近日又在網路轉貼,教導民眾發生火災時躲在浴室,貼近排水孔呼吸可保一命;但消防隊員為主要會員的臉書社團「幹!譙!消防站(讚)」對此錯誤訊息引以為憂,特別PO文強調,排水孔內空氣有限,貼近排水孔不能求生,根本是等死。

  • 消防人員強調,浴室排水孔常堵塞,能吸到的新鮮空氣有限。(記者陳鳳麗攝)

    消防人員強調,浴室排水孔常堵塞,能吸到的新鮮空氣有限。(記者陳鳳麗攝)

錯誤訊息會害死人

「幹!譙!消防站(讚)」近日有人貼上「浴室排水孔是生命線」訊息,一位打火弟兄以「這是假的吧?!可是最近怎麼又被瘋狂轉貼」表達憂心。

不少會員回應,質疑多年前流傳的錯誤訊息,為何再度在網路轉貼?有人認為,應更正後再傳出去「以正視聽」,以免害人送命,並指桃園就有2人遇火警躲進浴室而喪生。

錯誤資訊內容謬指,若無法逃出火場,最好躲在浴室關門,用濕毛巾塞住門縫,全身淋濕,鼻子貼近浴室排水孔吸新鮮空氣,就能等到消防隊員來救援。

南投縣消防局人員認為,訊息多處錯誤,浴室並不安全,因浴室門多屬塑膠材質,遇火很快就燒融,讓濃煙、火苗竄入。

至於排水孔,裡頭並無排氣管路,排水孔在地磚下有個「存水彎」(類似洗手台下的S形水管)機制,利用彎曲造型將積水留在管內,發揮隔氣作用,避免大樓用戶廁所臭味四處散發。

理論上,排水孔下方的存水彎,並非直通大樓污水管(被存水彎卡住),若存水彎功能正常,排水管內根本沒有多少新鮮空氣。

至於全身淋濕只有心理安慰作用,增加安全感,卻無實質效果,因塑膠門一燒融,濃煙竄入,人很快就會嗆昏甚至嗆死。而且很多住家的浴室沒有窗戶,或只留一小扇氣窗,躲在浴室很難對外呼救,救援人員不易發現,反而危險。

---

Q1:發現火災時,第一要務是趕緊想辦法滅火?
答:X。
「立刻示警並進行應變」,大喊「失火了」通知在場所有人。滅火很困難也非常危險,切勿輕易嘗試自行滅火。
 
Q 2:逃離火場時,如果打開房門發現門外有濃煙,代表火很快就會燒過來,要趕緊用濕毛巾摀住口鼻向外逃?
答:X。
(1)打開房門如果門外沒火,沒煙,可嘗試往外逃。但如果打開房門發現逃生路線充滿濃煙,這時逃出危險反而大,應關閉房門,抵擋煙熱,並打開對戶外窗戶,等待救援。
(2)毛巾沾濕摀鼻子,大錯特錯,濕毛巾無法只抵擋有毒氣體(如一氧化碳)卻不抵擋氧氣,濕毛巾沒有過濾空氣的功能,千萬不要以為濕毛巾可以協助你穿越濃煙逃離現場。濃煙還會伴隨高溫及缺氧環境,這些都不是濕毛巾可以抵擋的。使用濕毛巾反而會誤入危險致死環境
 
Q3:為了爭取逃生時間,平常可將行經門全部打開暢通逃生通道?
答:X。。不論是採取逃生或是避難待救,都必須將門關閉,可以減緩濃煙流竄和阻隔空氣,避免火勢闊大
 
Q4:來到樓梯間,如果起火點在樓下,就往上逃生,如果起火點在樓上,就往下逃生?
答:X。逃生原則是往下逃,因為煙熱都是向上累積,越高樓層一定越熱、煙越濃、狀況更危險,所以能向上的狀況一定可以向下,不能向下的狀況也一定無法向上。若樓梯間沒有濃煙,就往下跑;樓梯間有濃煙,就把樓梯間的門關上,水平方向找尋第二個出口,此時「把門關上」,可以抵擋濃煙,減緩空氣對流。
 
Q5:開車時聽到後方救護車或消防車警報聲,應立即停車,好讓救護車繞道行駛?
答:X。要靠邊行駛。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未禮讓救災車輛通行,今年8月開始最重開罰三千六百元。
 
Q6:廁所浴室裡有水,而且牆壁是不燃的磁磚,所以萬一發生火災是很好地躲避場所?
答:X。浴室多為塑膠門,會被高溫濃煙融化,會讓致命的濃煙長驅直入,不適合躲避。
 
Q7:若遇火災,趕緊將身上的尼龍材質,絲襪等都脫下來,避免遇熱融化傷害皮膚?
答:X。尼龍材質的衣物熔點大約200度左右,在此高溫環境下人也一定會嚴重灼傷,因此有沒有脫除絲襪並非重點,而是應該避免遭遇高溫環境,脫除絲襪反而浪費時間
 
Q8:平常準備急難避難包,地震發生時,房屋倒塌遭活埋,可以度過等待救援時間?
答:X。發生地震時第一要務是趕緊就地掩蔽、避免移動,因此在地震當下要去取得避難包是不合理的應變行為。而緊急避難包的使用時機應該是在地震結束後,疏散到避難收容所時使用。
 
Q9:發生地震時,將通往戶外的大門都開啟,避免房門變形受困屋內?
答:X。地震導致傷亡的主因是移動中跌倒和掉落物砸中,地震發生時試圖去開啟大門,就是增加了我們摔跌及被掉落物擊中的機會。地震時應該要趕緊找就地掩護。
 
Q10:發生地震時,要躲在桌子旁邊的黃金三角,躲在桌下萬一桌子被壓垮,反而更危險?
答:X。仔細思考一件事,倘若桌子被壓垮,黃金三角自然不成立,況且掉落物不巧沒有掉在桌子上,躲在桌子旁邊的人反而會受到傷害。。因此地震發生時的正確應變應該是保護頭部,就地避難,避免移動-「DCH」Drop、Cover、Hold on;趴下,掩護,抓桌腳,才是正確應變。
互動應用網址
http://theme.udn.com/theme/story/6774/1079080
參考資料:
活著離開1、2集、林金宏的消防天地、彭茂凱的FB網誌
撰稿人:成功分隊蘇敬凱   電話:8226000

http://www.fdkc.gov.tw/mobile/news.php?NID=NTQwNA==&NType=Mg==

彭茂凱指出,隨著經濟發展,建築材料也日新月異,早期建築材料與現今不同,以往居住的木造、土牆、磚瓦,都是易燃,發生火災唯有趕緊逃,以前教「濕毛巾摀住口鼻」因建材大多木造,濕毛巾確實可以幫忙阻絕炭渣、炭灰。

現今房屋大都是RC結構,火災發生時,煙會在火場四處流竄,火通常只在起火點附近燒,一開始發現的煙並不等於濃煙,所以看到煙可以逃就趕快逃,或「關上房門抵擋濃煙」,不需擔心火會很快燒過來將房間燒毀;若先找濕毛巾摀口鼻,會拖延逃生的時間,「因無法預期火勢的演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來福也來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